2)《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_一颗浅浅星(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化解了危机,随后以新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俄国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斯大林继任后,俄国内外仍然危机四伏,加之主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模糊,于是逐渐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高度封闭的外交体制等等,这种苏联模式在短期里有效地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长期施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容易破坏民主,不利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容易导致生产关系僵化,不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改善民众的生活;高度封闭的外交会妨碍对外学习交流,容易导致自身的狭隘与落后。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6月,民主德国柏林发生群众游行示威要求改善生活的事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种种骚动不安的迹象,充分说明苏联模式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已经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新中国在解放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里,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是模糊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不满意,心情不舒畅。”①又经过三年多建设经验的积累,原先的建设模式也出现了不适,现实到了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的时候了。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披露的内容震动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揭示了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都是正确的,尽管淆乱许多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但在相当程度上破除了许多人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和教条。毛泽东说:“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个人的是非功过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败得失,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并以此为契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朝鲜战争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始终是外部侵略和欺凌中国的总后台,有关侵略和反侵略的新认识产生,总是与美中关系联系在一起。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党和国家在世界上获得巨大威望,中国人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彭德怀就此向世界宣布:“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③毛泽东预测“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④并

  请收藏:https://m.bg6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