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五章 我们不会忘记英雄_李佑的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仓、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这些粮仓存储的粮食多者达千万石,少者也有百万石以上。

  所谓的义仓...是在开皇五年的时候,突然天下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饥荒问题开始大面积出现,百姓是食不果腹,因此初上任的度支尚书(即户部尚书)长孙平见于此,就向隋文帝建议每年全国粮食丰收时,向每户征收粟麦一石以下,而征收的具体数量以贫富为准,

  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

  之后征收的粟麦全部存入义仓中,借此来应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灾荒年。

  唐代建立后,唐廷继承隋朝的义仓制度,将义仓设于州县,并加强对义仓的管理。

  贞观二年(628年),鉴于此前,唐廷每逢水旱灾害,都需依靠正仓(即常年直接受纳正租的官仓)拨粮赈灾,可正仓的存量毕竟有限,显然不足以满足大批灾民的需求,远远解决不了灾民生存的问题。

  因此在这一年,尚书左丞戴胄上《请建义仓疏》,奏请唐太宗效仿隋代,设义仓,让百官、百姓缴纳粮食,以备饥荒。

  后来唐代粮仓发展是十分完善,见于史书的粮仓就有常平仓、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义仓等多种类型。

  其中义仓是救灾最多的,非常得实用。

  “官兵来了....官兵来了...朝廷来救我们了...!”

  李佑听到了外面百姓惊喜的叫喊声,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跟着就听道:“宝儿...!”

  “老师...!”肖宝儿微微一个躬身。

  “朝廷的救援已经到了...我们该走了...!”

  “是...老师...那我去套马车!”肖宝儿微笑着点头。

  李佑跟着叮嘱一声:“悄悄地走,不要让百姓发现...!”

  “这是为什么...?”肖宝儿有些不解。

  李佑却微微一笑:“因为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时候,所以还是悄悄的走才好...!”

  “知道了...可是我们就不和怀英道个别...?”肖宝儿还是想着自己新交到的同年好友。

  “我已经给过他...我的地址了,他后面也会去长安的,那个时候,我们再相聚...好了...是时候离开了,兕子,燕儿,还有你的娘亲都在等着我们回去。”

  “哎...!”肖宝儿响起自己的娘亲,姐姐,还有兕子也是连连点头。

  就在大批官兵进入邱家镇的时候,一辆马车悠悠的离开,这辆马车中坐的就是李佑,现在他已经完成了他的责任,所以就悄无声息的离开。

  就和现代的那些英雄们一样,大家都各自做了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那就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只是李佑和那些英雄虽然偷偷的离开了,可是被他们的救助的百姓将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

  “大王呢...你们谁看见大王了...?”

  周成柏和来的官兵交接之后,就立即来寻找李佑,可是当周成柏来到李佑帐篷的时候,李佑已经不在其中了。

  这让周成柏十分的焦急,四处的寻找,因为要知道李佑就是他们邱家镇最大的恩人,李佑为了邱家镇可以说是付出了一切,此时邱家镇终于缓过来了,正是要好好感谢一下李佑的时候。

  可是现在李佑却不见了,你说周成柏怎么可能不焦急。

  “不用找了...!”忽然,狄知逊走到了周成柏的身后道:“齐王殿下是来尽自己的责任的,责任已经尽完了,也要回家了。

  这份恩情我们都记在心中,等下次,我们一起报答他...那样就好了...!”

  请收藏:https://m.bg6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